大家好!我是Joanna,因为三个孩子的名字里都取了墨尔本的墨字,所以我在抖音上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墨墨墨妈育儿,那后来大家就开始叫我墨妈。我生活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全职在家7年,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没有停下过脚步。
今年是我在墨尔本生活的第14年,我在这里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结婚生了孩子,也曾经跟朋友一起创过业。
今天我将在这里跟大家聊聊一个十八线小城市的女孩在澳大利亚的14年。
2007年,我22岁。独自一个人踏上了一段异国求学的道路。刚到墨尔本的日子比想象中美好。因为提前做了很多功课,所以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我很享受每天早晨和当地人一起挤火车,听他们聊天,感受他们要么看报纸,要么吃汉堡的生活方式,觉得一切都很和谐。即使每周要走很远的路去买菜,到了超市总挑最便宜或者打折的商品买,我也可以自得其乐地用有限的食材做丰富的午餐,然后带到学校和同学一起分享。学习很紧张充满挑战,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很紧凑,也是在这段时间,我认识了一群朝夕相处,无话不谈的朋友,这些朋友成了我在澳洲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很快当新鲜感殆尽,学业压力越来越重后,我开始无所适从,开始烦躁,厌倦了每天一成不变的繁重的学业和略感艰辛的生活。失落感、思乡的情绪随之而来。
但这些我一次也没有跟家人提过。那时候我写博客,家人和朋友从我的字里看到的都是阳光灿烂。我读的是英语教育硕士的课程,一边读书,一边做兼职,也曾经两次拿到学校的国际学生奖学金。
其中一次是因为有奖学金所以又读了一个小学老师的研究生课程,也因为这个课程才有机会留下来。最困难的时候我住过朋友家的车库,身上连买机票回国的钱都不够。
(与墨尔本前市长和他的同事们合照) 01 怎么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和别的留学生可能不太一样,我的第一份兼职工作不是在餐馆洗盘子,也不是到商店卖东西,是在一次世界传媒峰会上,我作为业余记者采访到了几位出席峰会的政要。因为一篇报道非常幸运的获得了一份在当地一家华文报社工作的机会。不用坐班,每周做一个专题,赚的钱就够一个星期的生活费,还能有点结余。慢慢的,因为能写能采访,我的工作量不断增加,从小记者开始,到主笔,再到执行主编。那个时候经常要出席一些社区和华人组织的活动,也因为这份工作结实了更多各行各业的朋友。那时候我一边读书,一边兼职做记者,周末还要做一份中文老师的工作,生活规律而充实。现在想起来也还特别感恩那些经历。
三年的时间,我寒暑假没有回家和亲人过春节,选择留校抓紧时间修学分,最终在四年内完成了英语教育学硕士学位,教育学研究生,工商管理研究生。硕士毕业后,我非常顺利的获得了一份本专业的全职工作。在这边全职工作是有年假的,我还记得第一次带薪休假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觉得好不习惯。自己本专业的工作做起来非常得心应手。当时我除了教学,还主管一个“课后中文班”的项目。这个项目当时得到了州长和教育部长的重视,人民日报海外版还在头版头条专门报道了这个项目。
这些经历一环扣着一环,如果当初不写博客,报社的老板也看不到我的文章,就不会给我第一份工作。如果没有这份小记者的工作,我也不会结识当时中文学校的校长,去做兼职老师。如果当时没有去中文学校兼职就不会有后面的一毕业就开始全职工作的机会。我内心非常感谢那些经历,这些经历也让我明白,热爱生活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还有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要多交朋友。 02 为什么回国半年后又决定回澳洲2012年我向学校提出辞呈,当时工作得其实挺开心的,但是心里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要回国。于是,我跟家人说出了这个决定。回国以后,没过几天我父亲因为脑梗塞住院。我想这就是我当时迫切想要回去的原因。那段时间在家陪家人,也慢慢安定下来。就在我们当地一所大学的英语专业找了一份大学讲师的工作。每天熬夜备课,写教案,做PPT。周末还要参加学生的活动,那段时间刚好遇到学生毕业,活动很多,但都是一些我不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吃饭,唱K。这些事情和朋友做是一种心情,跟学生去又是另一种心情。有一次甚至弄到凌晨1点才回家,我在10点左右就跟主任说要先回家了,但是主任说:今天情况特殊,跟大家再玩玩吧。最后一拖再拖到了快1点。除了这类情况,还有一些可能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我却一直接受不了。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周7天,24小时主任都可能会打电话说:小刘呀,你来一下学校。这在澳大利亚是不可能的,下班以后就是自己的时间,老板要联系你,还要看看你的心情,超出工作时间叫回去工作那是要双倍工资的。我从毕业就在澳大利亚的公司工作,回国哪里接受得了这样的差异,很久都觉得心里不舒服。在澳大利亚,老师的个人联系方式一般是不会告诉学生和家长的,有什么事情,上班时间可以跟学校联系。但回国以后学生问老师要手机号,要微信好像理所当然,这也是我比较不适应的地方。当然最不适应的还是工资不够用。诸多这些问题,让我在国内只呆了不到半年,就匆忙卷铺盖回了墨尔本。然后就一直在墨尔本生活到了今天。
03 我为什么坚持送孩子去私校2014年,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孩子出生前2周,我还在上课。孩子出生以后,我开始了长达7年的全职宝妈生活。可能因为自己本身学的就是教育专业的关系,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一直很重视。接触过太多太多因为家长不要求孩子学中文,所以孩子大了几乎就没办法用中文交流的情况,所以我家孩子在家里必须说中文,他们4岁开始我就带着他们去上周末中文课,家里的绘本也大部分都是中文的。现在孩子们不仅英语流利,中文也完全听不出是在国外出生和生活的孩子。很多新移民可能都考虑过,到底要送孩子去公校还是私校这个问题。我家老大2岁多的时候,有一天从幼儿园回来开始用英语说脏话,经过了解,我发现她是跟班上一个男生学来的。我跟他们老师反映过几次,但是仍然没有太大帮助。那时候我开始动了转学的念头。结合了自己在公校和私校都工作过的经历,考虑了自己家庭的情况,我跟先生商量我们还是让孩子去私校。我相信孩子6岁以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即便以后他们不上私校,我仍然希望他们至少小学阶段是在一个高要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到了新的环境,孩子很快就把那些脏话忘记了。
私校的老师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要求很严格,比如:书包统一放在自己的小柜子里,进入教室要先洗手;在教室里要轻声说话,不要打搅到别人;画画之前要穿上罩衣,学习使用礼貌用语等等。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在她之前上的那个传统的幼儿园里老师都没有严格去要求。除此之外,在私校里,每周的教学活动安排都会提前让家长了解,这里的老师教学经验也更加丰富。看一个学校怎么样,通过看老师就能够了解到7-8分。
好的老师从仪容仪态上就有所体现;还有每次上学放学时跟家长的交谈方式、语气,聊的内容就能知道这个老师的专业能力;学期末的学生报告也是了解一所学校好与坏的一个标准,从老师整理的孩子的作品,以及评语就能知道这个老师上班时有没有用心。这些方面我特别有感触,也有对比。目前老大老二都在私校学习,老三也即将要进入姐姐学校的幼儿园,我相信这是对的选择。我不要求他们在学业上出类拔萃,但是从小养成好习惯,培养好学习能力在我看来比起分数更加重要。
04 三个孩子的宝妈如何实现边带孩子边赚钱我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虽然7年全职宝妈,但是我总开玩笑,这7年我的全职工作是妈妈,但也兼职做着自己的事情。老大小时候,我在做澳洲代购,那时候做这个的人很少,没有太大竞争,我买菜的同时就可以顺便把代购要买的东西一起买了,然后再等孩子睡了慢慢打包,周末送去快递站。老二差不多一岁半的时候,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在墨尔本开了一家早教中心。当时墨尔本没有一家比较规范的中文早教机构,我想每天开车带着孩子去上早教课,不如自己开一家早教中心,把好的老师请过来,我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也能够接触到好的教育机会。我们除了开展自己的中文早教课,还加盟了澳大利亚一家非常有名的音乐早教机构。这样一来,中文、英文都解决了。当然,过程中也不是都像想象中那么美好,很多时候可能照顾不到孩子,的确有利有弊。2020年,在老三出生前不久,我把这个生意卖掉专心回家继续做全职宝妈。我真的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孩子大约4个月的时候,我开始通过拍视频记录在家给孩子做早教的小片段,上传到抖音,后来又到小红书。到老三大约7个月的时候我开始接触蒙氏教育,从那时开始一边专门学习,一边在家实践,我的育儿理念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和喜欢。通过带货和直播赚的钱给三个孩子们买衣服,报兴趣班还是绰绰有余的。很享受这种想要什么就努力去获得的生活,当然,这样的生活也是有代价的。孩子睡了以后我才有时间工作,常常熬夜到凌晨,写文案,剪辑视频,做教案,编写自己的视频课程。除了经济上的收获,来自其它家长的认可对我来说弥足珍贵,她们随时提醒着我: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需要的,我还有能力去适应生活。
墨尔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因为它的美好让我很难再适应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也因为它的美好让我流连忘返一住就是14年。如果您对我在澳大利亚的生活感兴趣,或是对蒙氏教育感兴趣,欢迎来抖音关注墨墨墨妈育儿。明年我即将开启一段新的学习,因为热爱,所以打算继续去钻研蒙氏教育,计划在三年内拿到国际蒙台梭利认证教师的资格。敢想、敢做,母亲这个身份不应该束缚住我们,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吧,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